阅读记录

《垄上烟火》

36. 第 36 章

《垄上烟火》全本免费阅读

可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,丛家发生的事还是隐隐约约传了出去,英娘特意跑来对杏娘一阵顶礼膜拜。

“从今天开始,你就是我的榜样,你指东我绝不往西走。行啊!李杏娘,我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。我就说嘛,你这么个爽利性子,怎么被你大姑姐和婆婆压的死死的,忒不像样。

我要有你那样的爹,别说一个小小的丛家了,就是整个泮水村,我也是横着走的。等什么时候,你再把你那秀外慧中、贤良淑德的大嫂拉下马来,我早晚三炷香给你上供,你看怎么样?”

英娘在杏娘身后跟手跟脚,吧嗒吧嗒说不停。

杏娘嘴角微翘,不理会她的疯言疯语,“你又不是属螃蟹的,怎么横着走?”

但至此,杏娘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,之前是她太傻了,她怎么想着跟那些人讲规矩、讲体面、讲道理呢?

有什么好讲的,那些弯弯绕绕的话听不懂又如何,所谓实践出真理,一切以武力值说话。

这个世上,没有什么是一顿巴掌解决不了的,如果有,那就两顿。

……

过几天就是端阳了,杏娘浸泡了糯米,跟英娘、云娘商量好去水芽沟打粽叶。三人挎着提篮过石桥,沿着土路走到拐弯的地方,再接着走一刻钟左右,直到一条河才停下。

说是河也不确切,这里是泮水村和邻村柳芽村交接的地方,两村的农田在这接壤。

偏偏这里是方圆十里地势最低处,尽管有农田旁边的引水沟连通泮水村的河流,可即便村里的河到了冬季枯水期,这里仍是碧波荡漾。

何况玉陵县本就多雨,少有干旱的时候,地下水也丰沛,雨水长年累月的往这里灌溉,又排不出去,渐渐成了一片洼地。

久而久之,人们就胡乱把这里叫了水芽沟,实在是水多得就没有干的时候。

开始还有人想在这里种点东西,毕竟这么一大片地就这么空着着实可惜。

结果一到下雨就淹没了顶,种什么死什么,白白浪费种子,之后就没人肯种了。时间一长,这里就成了一片无主的荒地,谁都不肯接手。

有整治这块地的功夫,还不如给自家农田多添点肥力。

这片洼地既然水多,各种野生动植物自然繁殖的茂盛,水乡人家爱吃的茭白、菱角等野生品种都能找到。更是打粽叶的不二之选,一大片箬竹长得青翠欲滴,密不透风,叶片宽阔肥厚,表面光滑,是包粽子的上上之选。

三人各割下一捆竿子坐在田埂上折粽叶,嘴里也没闲着,英娘再一次提及杏娘的丰功伟绩,依旧赞不绝口。

“你们是不知道,前儿我回娘家,我几个嫂子还说起有个村的小媳妇把回娘家的姑奶奶暴打了一顿。感叹现在的年轻媳妇子真是无法无天,欠收拾,姑奶奶可是娘家最尊贵的客人。这样的泼妇不赶紧送回娘家,等着过年供上祖宗排位么?”

英娘摇头晃脑的叹息,“我真是花了十二分的力气才忍住了没说话,哼都没敢哼一声,就怕一出口你的一世清明就保不住了。”

杏娘轻哼一声,丝毫不领情:“你在娘家可不就是最尊贵的姑奶奶,你能忍住不说话?我现在严重怀疑你娘家那边就是你传扬出去的,不然如何能传这么远?”

英娘愣愣看着她,拍着大腿叫屈:“天地良心,我要有那坏心思让我头顶生疮脚底流脓,真不是我干的,你可不能胡乱冤枉人啊!”

杏娘直勾勾盯着她,英娘不甘示弱回瞪。

云娘轻声解围:“别说是她娘家了,就是我娘家那边也影影绰绰有些风言风语,这种事情但凡有一丁点苗头,流言传播的速度比水里的鱼游的还快。”

“对啊,对啊!”英娘找到了同盟,更加理直气壮。

“你与其在这揣测我,还不如去找你大姑姐对质。她被你打了一顿怀恨在心,回去后越想越不甘心,就把这事散播出去败坏你的名声,以泄心头之恨,我猜就是她干的。”

像是想起来什么,她猛一拍手,“还有你那个好大嫂,那可是个厉害的主,最是嘴甜心黑。当着谁的面都是笑眯眯,一脸温柔可亲,背过身就是一刀子,这种人最擅长干这样的事了。”

杏娘颓丧着脊背,无可奈何地耷拉着眉眼,“我也知道这般无根无据的事情没办法找人算账,但是那些婆婆妈妈的闲言碎语实在是烦人。就跟癞蛤蟆上脚面——不咬人,膈应人。”

“不过……”说到这里,她重新挺直脊梁,眉宇间一派清明。

“纵使重来一次,我也依旧会这样做,一人做事一人当,有什么冲着我来就是,难不成我还怕了不成?我算是看明白了,我事事忍让,谁都拿我当芝麻馅的包子,想怎么捏就怎么捏。现在这样很好啊,知道我不好惹,硬敢着凑上前来的,看我不抽得她满脸开花,我李杏娘三个字倒着写。”

“哈哈!”另两人被她斩钉截铁的语气逗得直笑,云娘抹掉眼角沁出的泪珠。

“你们老李家有大小两尊佛镇着,谁都不敢拿你怎样,最多就是背后蛐蛐两句,又不敢指名道姓,当面还得奉承你。”

杏娘得意一笑,她就是占着有娘家撑腰才敢这么撒野,时机恰好也合适。趁着男人不在家收拾了上蹦下窜的大姑姐,谁能拿她怎样,谁敢跟她计较?

说说笑笑的逗趣,做事也不觉得累,选好粽叶捆扎绑好。索性趁着空闲割了菖蒲、艾草回去插于门楣,这些物件不怕提前准备,就怕要用时没有。

三人提着满满当当的篮子走回家,一路上说笑声就没断过。

……

丛三老爷今天不在家,他是个闲不住的老庄稼汉,田里活计不多的话就开始忙活自个的营生。

每个久经生活苦难的乡里人,或多或少似乎都掌握着一种技能,无关精通与否,完全是悠长岁月打磨而成。

有的人擅长摸鱼捉虾,藏在水边树根底下的隐秘鳝鱼洞都能找到出口;有的人热衷逮鸟捕雀,在严寒的冬日给家里小子添一口肉食;而丛三老爷是泮水村远近闻名的老篾匠。

即便本地的竹子是瘦伶伶不粗壮的,也不笔直顺溜,丛三老爷依旧能破成大小一致的竹片,分层、抽丝、打磨成光滑、匀称的篾片。

青叶每次看见爷爷编织篾片,那双手仿佛被施予了仙法。

粗糙的指头灵活穿插在横七竖八的篾片当中,有条不紊地上下挑起、按压、对齐。有规律地不断重复那些动作,令人眼花缭乱的篾片不一会就排列成横竖分明、整齐的图案。

篾片看上去柔软丝滑,能弯曲成任意形状,却是孩童不能碰触的禁忌,小油皮一挨着边,立马冒出血珠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!】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     [ 停更举报 ]
猜你喜欢
小说推荐
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不以盈利为目的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